安全生产标准化

如何做好现场作业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更新日期:2018-09-17 09:59:07  已浏览:3432次

一、职业危害分析

工程施工中容易导致的职业病一般为:接触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电焊工尘肺、眼病;直接操作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病;油漆工接触有机材料散发的不良气体引起的中毒;接触噪声引起的职业性耳聋;长期超时、超强度地工作,精神长期过度紧张造成相应职业病;高温中暑等。


二、防治方针

职业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依法为职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职工获得相应的职业卫生保护,依法为职工交纳工伤社会保险。


三、职业危害综合防治措施

1、为作业人员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2、在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情况。

3、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警示标志,在施工现场配置急救用品、冲洗设施。


4、积极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限制使用或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5、公司质安部设专人负责施工现场职业卫生、劳动保护情况监督,加强对职工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提高现场作业人员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6、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使用期间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7、一旦发现施工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8、对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向作业人员提供相关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信息。

9、与作业人员订立劳动合同时,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作业人员,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隐瞒或欺骗。


10、按“三级教育”的原则对作业人员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职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职工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11、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员,公司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位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本人。


四、各项职业危害具体防治控制措施

1、接触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水泥等易扬尘的材料的存放处、使用处的扬尘防护,任何人不得随意拆除,在易扬尘部位设置警示标志。

(2)个人防护措施:落实相关岗位的持证上岗,给施工作业人员提供扬尘防护口罩、面罩、防尘工作服,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每月给作业人员发放木耳清理肠道。




(3)检查措施:在检查施工现场安全的同时,检查作业人员作业场所的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检查个人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每月不少于一次,并指导施工作业人员减少扬尘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2、焊接作业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加强焊接作业的职业卫生管理,减少和消除职业危害,预防和控制职业病,以保障焊接作业人员身体健康。


(1)焊接作业中的主要危害

焊接作业的主要职业危害有粉尘、有毒气体、电弧光辐射、高频电磁场、高温等,其中以电焊烟尘、有毒气体、电弧光辐射最为常见,危害也最广泛。

A 电焊烟尘 是金属及非金属物质在过热条件下产生的高温蒸气。烟尘颗粒小,极易吸入肺中。长期吸入会造成肺组织纤维性病变,即电焊工尘肺,且常伴随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热等并发症。

B 有毒气体 在焊接电弧所产生的高温和强紫外线作用下,焊接电弧周围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如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氟化氢等。

a 臭氧:是一种无色、有特殊剌激性气味有害气体。它对呼吸道粘膜及肺有强烈的剌激作用。手工电弧焊产生的臭氧一般低于国家的卫生标准,但通风条件不好的条件下进行氩弧焊时,浓度相当高,长期吸入低浓度臭氧,可引发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硬化等疾病。


b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无剌激性气体,主要来源于二氧化碳气体在电弧高温作用下分解产生的。所以,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作业时,一氧化碳浓度最高。它极易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而且极难分离,大量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会使人体输送和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造成人体组织因缺氧而坏死。

c 氮氧化物:有剌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主要是二氧化氮,它为红褐色气体,有特殊臭味。当被人吸入后,会进入肺中与水起作用,形成硝酸及亚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剌激与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

d 氟化气:无色的腐蚀性气体,毒性剧烈。可由呼吸系统和皮肤吸收,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炎,同时能对全身产生毒性作用。

e电弧光辐射 焊接产生的电弧光主要包括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其中紫外线主要损伤眼睛及裸露的皮肤,引起角膜结膜炎(电光性眼炎)和皮肤红斑症。眼部长期接触红外线照射,会造成红外线白内障。


(2)电焊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

综上所述,电焊作业的职业危害种类多,危害大。因此,为了降低、控制和消除电焊作业的职业危害,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




A 提高焊接技术,改进焊接工艺和材料

通过提高焊接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使人与作业环境隔离,从根本上消除电焊作业对人体的危害;通过改进焊接工艺,减少封闭结构施工,对容器类产品采用单面焊,改善坡口设计等,以改善焊工的作业条件,减少电焊烟尘污染;同时改进焊条材料,选择无毒或低毒的电焊条,也是降低焊接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B 改善作业场所的通风状况

通风方式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其中机械通风的除尘,排毒效果较好,因而在自然通风较差的场所,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焊接时,必须有机械通风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手工电弧焊场所,特别在夏天使用风扇直接吹散烟尘通风,这会造成烟尘弥漫整个车间,危害更大。


C 加强个人防护

加强个人防护,可以有效的防止焊接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粉尘的危害。焊接作业人员必须使用相应的防护眼镜、面罩、口罩、手套、防护服、绝缘鞋等,若在封闭或半封闭机构内工作时,还需佩戴使用送风面罩。


D 强化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及现场跟踪监测工作

对电焊作业人员应进行必要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教育,提高其职业卫生意识,降低职业病发病率。同时,还应对焊接作业场所的尘毒危害进行定期监测,对作业人员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预防和控制职业病。


E 检查措施:在检查施工现场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人员作业场所的通风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及时制止违章作业,杜绝违章作业,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员的超时工作。


(3)直接操作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振动对人体各系统均可生产影响,按其作用于人体的方式,可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生产中常见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是局部振动。局部振动亦谓手传振动。表现出对人体组织的交替压缩与拉抻,并向四周传播。振动在人体组织中传导性的大小顺序是:骨、结缔组织、软骨、肌肉、腺体和脑组织。振动对人体各系统影响表现在:


A 引起脑电图改变;条件反射潜伏期改变;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血压不稳、心律不稳等;皮肤感觉功能降低,如触觉、温热觉、疼觉,尤其是振动感觉最早出现迟钝。


B 40~300Hz的振动能引起周围毛细血管形态和张力的改变,表现为末梢血管痉挛、脑血流图异常;心脏方面可出现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和房内、室内、房室间传导阻滞等。




C握力下降。


D40Hz以下的大振幅振动易引起骨和关节的改变,骨的X光底片上可见到骨贸形成、骨质疏松、骨关节变形和坏死等。


E振动引起的听力变化以125~250Hz频段的听力下降为特点,但在早期仍以高频段听力损失为主,而后才出现低频段听力下降。振动和噪声有联合作用。


F长期使用振动工具可产生局部振动病。局部振动病是以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亦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发病部位一般多在上肢末端,典型表现为发作性手指变白(简称白指)。


影响振动作用的因素是振动频率、加速度和振幅。人体只对1~1000Hz振动产生振动感觉。频率在发病过程中有重要作用。30~300Hz主要是引起末梢血管痉挛,发生白指。频率相同时,加速度越大,其危害亦越大。振幅大,频率低的振动主要作用于前庭器官,并可使内脏产生移位。频率一定时,振幅越大,对机体影响越大。寒冷是振动病发病的重要外部条件之一,寒冷可导致血流量减少,使血液循环发生改变,导致局部供血不足,促进振动病发生。接触振动时间越长,振动病发病率越高。工间休息对预防振动病有积极意义。人对振动的敏感程度与身体所处位置有关。人体立位时对垂直振动敏感;卧位时对水平振动敏感。有的作业要采取强制体位,甚至胸腹部或下肢紧贴振动物体,振动的危害就更大。加工部件硬度大时,工人所受危害亦大,冲击力大的振动易使骨、关节发生病变。


为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必须对振动危害加以控制,其主要途径如下: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

改革工艺,从根本上取消和减少手持风动工具的作业,用液压、焊接、粘接代替铆接;改进风动工具,采用有效减振措施,改革工具排气口的位置;

2)个人防护措施:机械操作工要持证上岗,提供振动机械防护手套,采取延长换班休息时间,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采用自动、半自动操纵装置,以减少肢体直接接触振动体;手持振动工具者,应戴双层衬垫无指手套或衬垫泡沫塑料无指手套,并注意保暖防寒;对新工人应作就业前体检,有血管痉挛和肢端血管失调及神经炎患者,禁止从事振动作业;对接触振动的作业工人应定期体检,间隔时间应为2~3年;对振动病患者应给予必要的治疗,对反复发作者应调离振动作业岗位。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警示标志的悬挂,

作业人员持证上岗,防震手套佩戴,工作时间不超时等情况。

(4)沥青、油漆工接触有机材料散发不良气体引起的中毒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作业区的通风排气措施。

沥青、油漆操作过程中,常常具有高温、易燃等特点,这就构成了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职业性中毒的特点。 急性和慢性中毒由于高温、易燃特点,急性事故及急性中毒的发生率较其他行业多,还常涉及非职业人群。如火灾和泄漏事故会污染四周的大气。 对人体损害脏器,化学物可以侵犯人体的各个器官,有的是定位的,有的是多系统侵犯。 刺激性毒物常引起呼吸系统损害,严重时发生肺水肿。


(2)个人防护措施:相关工种持证上岗,给作业人员提供防护口罩、防毒面具、防护手套、防护鞋、防护工作服。采取轮流作业,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施工现场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良好通风,作业人员持证上岗,佩戴口罩,工作时间不超时,并指导提高中毒事故中作业人员救人与自救的能力。


5、接触噪声引起的职业性耳聋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对噪音大的机械加强日常保养和维护,减少噪音污染。

使人们听起有不舒服的嘈杂感觉而且妨害人们正常生活和工作损害人们生理健康的声音;

音量大的声音;

使人们不愉快的声音;

妨害人们交谈的声音;

使工作效率降低的声音;

妨害人们休养、安静睡眠的声音;

由机械发出的声音等都属于噪声之列。

根据发生噪声的性质可以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生活噪声等。噪声对环境是一种污染,必须加以控制。采用下述几种措施来减小结构噪声。

a.隔振安装。即在振动源与结构件之间插入比较柔韧的隔振器;

b.将阻尼材料用于整体结构中,这种方法对一些情况可取得良好效果;

c.阻抗失配,即改变构件的横截面及接触方法,产生阻抗失配,使入射弯曲波的一部分反射回去;

d.在结构中采用振动吸收器及振动抑制器。

e.齿轮噪声的降低应从齿轮设计参数和润滑剂、润滑油粘度的选择,以及加工精度、表面光洁度的提高等因素加以研究解决。


(2)个人防护措施:为施工操作人员提供劳动防护耳塞,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捡查措施:在检查施工现场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降噪音措施,作业人员佩戴防护耳塞,工作时间不超时。


6、长期超时、超强度地工作,精神长期过度紧张造成相应职业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减小作业人员劳动强度,为作业人员提供良好的生活、休息场所,加强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

(2)个人防护措施:不盲目抢工期,即使抢工期也必须安排充足的人员能够按时换班作业,及时发放作业人员工资,稳定作业人员情绪。

(3)检查措施:作业人员劳动强度适宜,文明施工,工作时间不超时,作业人员工资发放情况。


7、高温中暑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必须采用综合性措施。主要措施包括:


A.组织措施

a.加强领导,是做好防暑降温的保障。对防暑降温工作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指导,并协调好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在入暑前做好计划和具体落实措施,及早做好设备的保养和维修以及降温设备的安装和添置工作。

b.加强宣传教育。教育职工遵守高温作业安全规程和卫生保健制度。

c.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应尽量缩短高温下作业时间,采取小换班、增加工作休息次数,延长午休时间等方法。休息地点应远离热源,备有清凉饮料、风扇、洗澡设备等。有条件的可在休息室安装空调或采取其他的防暑降温措施。




B.技术措施

a.改革工艺过程。合理设计或改革生产工艺过程,改进生产设备和操作方法,尽量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仪表控制,消除高温和热辐射对人的危害。工艺流程设计时,应尽可能将热源置于外面;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将热源布置于天窗下面采用穿堂风的通风厂房,应将热源布置在主导风向的下风侧,使室外空气进入车间时,先通过操作者工作点,后经过热源。

b.隔热。以水隔热效果最好,能最大限度地吸收辐射热。利用石棉、玻璃纤维等导热系数小的材料包敷热源也有较好的效果。

通风。利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的方法,交换车间内外的空气。


(2)个人防护措施: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尤其是延长中午休息时间。

a.供给含盐饮料。向高温作业人员提供足量合乎卫生要求的含盐饮料,以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和盐分。

b.发放保健食品。高温环境下作业,能量消耗增加,应增加蛋白质、热量、维生素等的摄入,以减轻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c.加强个人防护。高温作业的工作服应结实、耐热、宽大,活动方便,应按不同作业需要,及时供给工作帽、防护眼镜、隔热面罩、隔热靴等。

d.医疗预防。对高温作业人员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检,凡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溃疡病、肺气肿、肝病、肾病等疾病的人员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3)检查措施:夏季施工,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饮水、防中暑物品的配备,作业人员劳逸适宜,并指导提高中暑情况发生时救人与自救的能力。


8、除了公司每年为全体职工检查身体外,每季度都要对有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人员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

分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