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恩”也有轻重逻辑
更新日期:2018-06-14 15:00:31 已浏览:3136次
《唐国史补》就说到了这样一个例子,其原文是这样的:
或说天下未有兵甲时,常多刺客。李汧公勉为开封尉,鞠狱。狱囚有意气者,感勉求生,勉纵而逸之。后数岁,勉罢秩,客游河北,偶见故囚。故囚喜迎归,厚待之。告其妻曰:“此活我者,何以报德?”妻曰:“偿缣千匹可乎?”曰:“末也。”妻曰:“二千匹可乎?”亦曰:“未也。”妻曰:“若此,不如杀之。”故囚心动。其僮哀勉,密告之。勉衩衣乘马而逸。比夜半,行百余里,至津店。店老父曰:“此多猛兽,何敢夜行?”勉因话言。言未毕,梁上有人瞥下曰:“我几误杀长者。”乃去。未明,示故囚夫妇二首,以示勉。
后来这个故事被冯梦龙编到了《醒世恒言》里。里面夫妻二人的对话是这样的:
贝氏又道:“总来这恩是报不得的!”
房德道:“如何报不得?”
贝氏道:“今若报得薄了。他一时翻过脸来,将旧事和盘托出,那时不但官儿了帐,只怕当做越狱强盗拿去,性命登时就送。若报得厚了,他做下额子,不常来取索。如照旧馈送,自不必说。稍不满欲,依旧揭起旧案,原走不脱,可不是到底终须一结。自古道:先下手为强。分若不依我言,事到其彼,悔之晚矣。
基于这样的人性猜忌,由“大恩不言谢”到“恩深成仇”,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所以帮助人这件事情本质还是一门学问。帮的浅了,没意义,帮的深了,会被反噬。这个就是人性世界里的现实困境。我有个朋友,年轻不懂事,帮他一个朋友担保银行贷款,担保了两年,后来他朋友第三次还叫他担保,他想想帮了人家两次了,第三次就不帮了吧,结果他这个朋友,就觉得我这个朋友做人不地道,都帮了两次了,居然不肯帮第三次,太不仗义了,找人把我朋友给打了一顿。这叫什么事情,很多人帮着帮着,就习惯性赖上你了,什么事情都得让你担着,不担那就是对不起他。这个就是人性卑劣的地方。
我其实很喜欢帮助各种人,但是我一直坚持几个原则。我们帮助人从不求任何回报,但是我们希望我们帮助过的人对社会要有价值,是乐观的积极的、态度向上的。我们帮助了他们,他们哪怕不回报我们,至少会去回报别人、回报社会。从而正向循环,让社会越来越好,至于回报不回报我们压根无所谓。我们根本不在乎也不屑别人来回报我们,我们自己很好,不需要别人报答。
但是如果我们帮助了一些社会败类,帮助了一些垃圾,最终结果就是让他们对社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很多人该死就得让他们死去,很多人该在社会底层就得让他们在社会底层,谁帮助他们谁傻逼也就算了,最大的危害是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负能量和祸害。